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王星星副教授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GSA Bulletin》发表论文——晚中新世—第四纪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地层对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浏览: 编辑: 来源: 时间:2022年02月21日 10:46


题目:GSA:晚中新世—第四纪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地层对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者:王星星 

 最近,我院王星星副教授在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GSA Bulletin)发表论文,分析了南海东北陆缘晚中新世—第四纪深水沉积层序垂向演化及其对区域重大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全球边缘海构造、气候、古海洋与沉积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题目:Late Miocene–Quaternary seismic stratigraphic responses to tectonic and climatic changes at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作者:王星星等

期刊: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摘要:深水沉积地层可以较好地记录构造和气候变迁历史。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剖面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并结合南海北部陆缘的大洋钻探数据,对南海东北陆缘晚中新世—第四纪深水沉积地层开展了地震地层学及沉积演化分析,进而讨论了研究区深水沉积层序对区域重大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南海东北陆缘晚中新世—第四纪沉积层序在垂向上可划分为三套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分别为SU-1, SU-2和SU-3,分别沉积于10.5-6.5Ma,6.5-0.9Ma和0.9Ma以来。其中SU-1以席状漂积体为主,SU-2和SU-3则以丘状、透镜状漂积体和底流水道沉积为主。这表明6.5Ma以来南海东北陆缘底流作用发生了显著增强,这可能响应于南海东北部吕宋岛与欧亚大陆之间碰撞作用所导致的海峡地貌格局变化及其引发的海洋动力变化。SU-2和SU-3之间存在一强振幅地震反射界面,该界面之下SU-1地层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28 m/m.y.,而界面之上的SU-3地层平均沉积速率显著增大,约为144 m/m.y.。该变化可能响应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间0.9Ma为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该节点之后区域降水增多,造成台湾造山带受到更为强烈的侵蚀,从而为南海东北陆缘深水沉积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沉积物。本研究从地震地层学分析的角度,表明深水沉积地层可以记录南海吕宋海峡处的构造碰撞事件和全球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这对于全球其他边缘海盆地的构造、古气候及深水沉积过程的耦合关系理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1:南海东北陆缘构造、古气候、古海洋及深水沉积层序演化的耦合关系模式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由我校(武汉)王星星副教授和孙启良教授(通讯作者),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蔡峰研究员(通讯作者)、孙治雷研究员、李清高级工程师、李昂副研究员、孙运宝副研究员,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钟伟杰共同完成。该研究受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031000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0QD034)、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MGE2021KG14)、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819)和中央高校基金(CUG2106126)联合资助。


Baidu
sogou